素流年 > 历史军事 > 舍弟诸葛亮 > 第161章 祢衡之死

第161章 祢衡之死(1 / 3)

刘备同意把联络增援王朗的事儿,安排给步骘去处理后,

剩下的大部分操作细节,到时候诸葛瑾都可以亲自跟步骘交代,没必要耽误刘备的时间。

主要是刘备对于那些代理人之间的冲突手法也不是很感兴趣,他的道德水准导致他不希望了解太多细节,子瑜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。

即便如此,诸葛瑾还是想到了一个或许能跟刘备沟通的点,于是顺便提议道:“主公,我以为,此番暗助王朗、制衡孙策,或许还能文武并用。

武的那一路,自然是让子山暗中资助王朗。文的那一路,也需主公以扬州牧身份,同时致书孙策、王朗。

一边表示理解孙策对勾结山越者的惩戒态度,但也要允许王朗交出山越降将赎罪。希望双方保持克制,不要完全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,

避免发生‘明明是为了解决山越的问题,却导致汉人之间发生内斗,生灵涂炭’的惨剧——孙策是肯定不会听的,但主公必须说,这个姿态做了,对主公的仁义美名有益,将来扬州全境百姓,也会因此更加拥戴主公。

而且在下估计,孙策既然只有江上水军,而缺乏海军,需要另行造船筹船,那么将来如果他打到东冶登陆上岸、围城日久,或许很容易出现军粮不济的情况。

这种渡海数百里作战,后勤极难保障,我怕孙策到时候会屠戮无辜以筹粮。主公可以料敌先机,先把渡海作战的困难明明白白告诉孙策,以示主公之大度,作为劝对方和平解决的一个理由。

然后再预防性地告诫:孙策既然是以为汉人抗山越的大义名分,才挑起的这场冲突,那么他必须言而有信,时时刻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。

若是他敢以保汉伐越为名出兵、最后缺粮了却屠戮汉人筹粮,那么主公将来一定会为全扬州的汉人讨回公道!主公要把话说在前头,逼得孙策就算遇到渡海断粮、后续船队被拦截的情况,也只敢对闽地的山越人下手劫掠,这样也能减少我们汉人内斗的损耗。”

诸葛瑾说这番话,当然是因为他前世看过网上不少人讨论孙策的问题。

凭良心说,孙策在屠城方面,相比于曹操肯定算是很克制的了,但是也确实有屠城的纪录,他的本传里写得最明明白白的三個字,就是打王朗的最后一战,“屠东冶”,也就是后世的福州。

作为唯一的标志性纪录,在网上被人提的频次和知名度自然极高。

至于孙策为什么要屠东冶,《三国志当然没写,这种动机层面的东西也不好找证据。

但后世网上大部分揣测,是觉得渡海作战后勤困难,比如打了几个月后遇到福建的台风季、海船没法出海回航,只求速攻破城,靠抢城内的粮维持。

诸葛瑾倒是不想妄加揣测,但不管孙策是不是因为不计代价破城时伤亡过大、积怨甚深,才屠城的。如今既然刘备当了扬州牧了,就应该表态预防一下。

等孙策到了福建,一旦真筹不到军粮,希望他能想起刘备的警告,要筹粮也得沿着闽江进入深山、找山越人的部落筹粮。如果被刘备发现他屠汉人聚居的县城筹粮,那将来肯定会要孙策付出代价。

而且只要抓住证据,这也可以作为将来刘备插手孙策、王朗事务的一个开战借口。毕竟刘备是扬州牧,哪怕孙策有圣旨授权处理王朗问题,也该在刘备划下的框架内推进。

当然,这种问题的宣称强度不是很大,主要是许都朝廷被曹操把控,曹操本人就是个不觉得屠城算什么罪孽的存在。

但宣称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不嫌多的,数管齐下效果更好。陈琳为袁绍讨伐曹操,找了多少宣称呢,也没见袁绍嫌多啊。

诸葛瑾最希望的,还是孙策能听点劝,因为刘备的蝴蝶效应而放弃屠杀汉人的邪念,他宁可不要这点宣称,毕竟扬州的汉人百姓,在刘备看来已经是他治下的子民了。

……

刘备听了诸葛瑾这番补充建议,自然也是从谏如流,立刻让人去找孙乾、负责写给孙策的警告书信,王朗那边也要装模作样写一封,到时候让步骘顺手带去就好。

做戏做全套嘛,如果只给其中一方送信,容易落下拉偏架的嫌疑。

信的措辞孙乾可以自己组织,主要思想听诸葛瑾的口述即可。

然而,刘备派去的侍者,却没能在孙乾的曹署内找到他,过了好一会儿,兜了个大圈子才找到。

刘备见到孙乾时,看到孙乾脸色惊疑不定,便有些诧异,语气和蔼地问道:“公佑今日可是在忙别的要务?缘何不在曹署?看你神色不定,莫非是有什么棘手公务?”

孙乾拱手一礼:“主公见谅,上午突闻要事,赶去驿馆接待了几个从江夏讨回的朝廷属吏、为他们压压惊。

前番祢正平过境,主公对其礼遇有加,故而他们完成使命后,回许路过此地,特意私行前来、透露了一些重要消息。”

刘备听说孙乾是在忙着维护朝廷关系,顿时就不计较了,还连忙吩咐:

“这是正事,公佑还是先去忙陪客的事吧,我这边不急。对了,那祢衡回返,怎变得如此谦卑、也不吆喝使唤人了。只有公佑你一人陪同,他们也不生气么。”

最新小说: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抗清 超时空史记 万历新明 三国骁雄韩遂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三国:献上毒计,刘备懵逼了!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隋唐小纨绔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