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流年 > 历史军事 > 舍弟诸葛亮 > 第309章 等对方快研发出来了,我们就开卖

第309章 等对方快研发出来了,我们就开卖(1 / 2)

随着步骘接手谈判工作,而且话里话外不时表示“这都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”,着实把辛毗弄得非常难受。

许多出卖袁谭利益的条款,也不得不逐次答应。

而这个口子一开,后续就源源不断刹不住车了。

辛毗倒也想过拒绝,但拒绝之后,他就会发现诸葛瑾这边有其他种种很光明正大的理由来拖延谈判、拖延增援——表面上看,似乎跟辛毗拒绝步骘没关系,是因为别的原因拒绝的。

但只要辛毗改口答应了步骘的要求,那些“别的原因”也会很快因为种种神秘力量不再是问题。

这样试探了两次,辛毗哪里还能不知道步骘的能量,也就唯有乖乖就范了。

期间辛毗只有一个要求:还是希望诸葛瑾放他尽快去江夏武昌,亲自面见刘备,最好能请步骘同行。这样一边谈判一边赶路,说不定最后还能快些。

辛毗很清楚,要是再这样层层盘剥下去,事情就麻烦了。

好在诸葛瑾吃相也不算难看,对于这点倒是很爽快就答应了,他还表示兹事体大,他也该去武昌找主公述职了,正好顺路陪辛毗去一趟武昌。

辛毗心中苦笑:诸葛瑾这样位高权重养尊处优的人也跟着同行,这队伍速度肯定快不起来了,最多一天走個一百多里。

他总不能逼着诸葛瑾灰头土脸骑马狂奔吧?那肯定得全程在长江上坐船了。

哪像他单独赶路,一天二百里都没问题。但人在矮檐下,不得不低头,也只能如此了。

……

一行人从钱唐回秣陵,就走了三天,然后换长江里的大船逆流而上,估摸着要十天才能到武昌。

而这一路上,步骘也大致跟辛毗谈妥了绝大部分援助条件。

一方面,辛毗答应劝说袁谭割让一个多郡土地的实控权。

至少先交付琅琊郡那两个县,以及东莱郡的不其县青岛和东牟烟台、威海,确保山东半岛全部的良港都给刘备军管辖。

至于东莱郡其他腹地,辛毗毕竟无法直接做主,他表示回去后会尽力劝说袁谭,然后也希望在看到刘备军的增援诚意后,分批逐次交付——

他也实话跟步骘说了,眼下袁谭还没危急到那种程度,要他直接割让全郡土地太难了。后续肯定要视战局进展而定,曹操把袁谭逼得越急,袁绍越不肯直接把大位传给袁谭,那袁谭就得越依赖刘备。

辛毗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,足够开诚布公,步骘也不会太过于逼迫。

而刘备军该给袁谭提供些什么,在这一路上基本也谈妥了。

诸葛瑾的思路还是很明确的,那就是只给军械援助,但不会承诺立刻由刘备军直接和曹操开战。

目前第一批,步骘答应给袁谭一千套成品的灌钢札甲,三千柄灌钢斩马剑,以及一批灌钢打造的长戟,增加袁谭的军备——灌钢法的生产方法、工艺,诸葛瑾是肯定不会提供的。

而只给成品的话,就不存在技术泄密,反正用一件少一件,对方也不可能从成品看出是怎么生产出来的。

诸葛瑾对于技术扩散的原理理解还是非常透彻的。他很清楚,机械结构类的东西,是最容易扩散的,只要看到了成品,对方就能逆向仿出来。

比机械结构类更难扩散的,是配方类的,对方看到最终产品,也不知道怎么生产,但至少会提醒对方,知道这东西是可行的,已经有人做出来了。如果配合大量的实验,以及一些猜测,配方类也有可能被逆向解密,但可能要好几年时间。

而最难扩散,保密性最好的,是“工艺”类的技术,也就是造出来的最终成品,都是原先的人已经见过的,并无新奇,但生产制造的过程有玄机,可以提升品质、降低成本、缩短制造时间。而这些光靠看成品是十年八年都未必看得出端倪的。

在汉末酷烈的战场竞争环境下,诸葛瑾觉得“机械结构”类在露脸后保密两年,配方能保密五年以上,工艺能保密十年,才属于正常的技术扩散速度。

当然,现在袁谭已经是盟友了,未来袁绍死后、形势进一步恶化,甚至还有可能会变成刘备的附庸,所以对袁谭的技术保密,可以稍稍放宽一些,把一些已经有扩散趋势、或是可以降低袁谭军备成本的技术,逐步放给对方。

比如,诸葛瑾已经知道,周瑜琢磨出了如何仿制神似于原版的葛公车,也学到了克制葛公车的主要战术,并且在官渡之战前就交给了曹操,曹操也用过了。

如今这些技术只有袁绍阵营还没彻底搞明白,既然敌人都会了而友军还不会,那就没必要保密了。

这次诸葛瑾直接把葛公车的造法,以及投石机的初步改良,还有系绳床弩加滑轮组的破葛公车守城器械,都交给了辛毗使团,把袁谭在这方面的能力,至少补强到跟曹操一样。这样后续守城就不会吃亏了。

这种做法,也有点类似于后世米国人的“技术统筹”。早在1950年代,米国人就搞过“巴统”,也就是巴黎统筹委员会,统筹“哪些技术产品可以对敌对阵营出口,哪些不能”。

在技术统筹之下,为了防止技术扩散,并不是所有高科技都一律不许卖的,而是要斟酌侦查敌人的科研进

最新小说: 隋唐小纨绔 万历新明 三国:献上毒计,刘备懵逼了!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三国骁雄韩遂 超时空史记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抗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