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流年 > 历史军事 > 舍弟诸葛亮 > 第315章 被刘备盯上的人有多难跑

第315章 被刘备盯上的人有多难跑(1 / 2)

当初辛毗从青州南下的时候,赶路的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二十来天,不算他在丹阳、吴郡驻留的延误。

回程就要慢得多,因为他不再是轻骑快马独行,得带着太史慈的军援运输队一路行军,光是出了长江口后沿海北上那段路,就得航行半个多月。

辛毗八月下旬向刘备辞行,估计至少九月底甚至十月上旬,才能回到青州。到时候袁谭在渤海郡的抵抗,估计已经打得比较艰苦了。

曹军在整个八月和九月,都会在河北保持攻势,这既会为曹操得到更多冀州的土地,也能把袁谭打得越发向刘备靠拢,所以刘备也不用急。

……

话分两头,辛毗行色匆匆赶路的这一个多月里,好不容易来一趟江夏的诸葛瑾,倒也不急着立刻回返丹阳。

他如今跟二弟阿亮各自分掌一州之地,难得有机会见面,也很少能回中枢述职。

这次回来,当然要抓住机会对刘备向上管理,顺便跟二弟一起参详一下地方政务中的疑难杂症。顺便也是借着这個名义休个假。

送走辛毗前两天,诸葛亮在听取向朗汇报的时候,向朗就提到了鄂县兵工厂的黑火药试验还不顺利,目前只能造出可以在无空气环境下燃烧的火药,而无法爆炸/爆燃。

诸葛瑾既然来了,也会在这事儿上搭把手,看看能不能稍稍加快点进度。

他首先想到的问题,可能是硝硫木炭的比例不对,比如木炭加多了,才会导致燃烧慢,就鼓励诸葛亮治下的试验员们试验更多的比例配合。

另外,作为现代人,诸葛瑾也知道一点常识,比如知道后世的火药要爆燃爆炸效果好,关键是火药颗粒化。

但诸葛瑾前世毕竟是搞教育工作的,只会纸上谈兵。具体怎么颗粒化,是用什么黏合剂把三种材料一份份精确配比黏起来么?这些实践层面的东西他也不懂。

这也算是教书匠的悲哀,只有空对空的纯理论。

至于颗粒化之后的好处,他倒是能理解原理——无非就是希望在每一个局部范围内,硝硫木炭的比例都刚刚好完美。

否则只是总的比例完美,但混合不够充分不够均匀,比如一团火药里左边硝高一点右边炭高一点,反应的烈度和速度也依然会降低。

所以他能做的,也就是跟二弟再讨论讨论这些原理,启发二弟的思路,加深二弟的理解,然后让二弟自己去想办法落地实现。

诸葛亮花了几天时间,学习了大哥的理论猜想后,暂时也拿不出什么实验的头绪。

他只是简单评估了一下,就意识到这事儿今年绝对搞不定,明年也未必搞得定。

这也就注定,对于赖恭、吴巨那边的工作,只好先按照那天诸葛亮说的备选方案推进下去了。

想明白这一点后,九月初的一天,诸葛亮就找了个机会,跟刘备进谏说了这事儿。

诸葛亮的说辞有条有理,想得很充分:“主公,上半年跟你汇报过的那个‘火药’,迟迟没有进展。但如今天气已经转凉,秋收即将完成,正是荆南各郡,尤其是最南部的零陵、桂阳趁冬季农闲征发徭役的良机,所以也等不得了。

我建议立刻给零陵太守赖恭去书,陈述利害,请他今冬征发徭役,修复先秦时留下的灵渠的碶闸,再趁着冬天水位最低时,疏浚关键河段。以改善南部边防,提防士燮。也能改善零陵境内水运,让他将来再给刘表上贡钱粮时,转运损耗减少一些。

如果赖恭觉得自己初到零陵不满一年,还需要休养生息,我们也可以给他提供一笔钱财,让他找零陵当地富户购买余粮,以提供徭役民夫口粮。如此,即使今冬多征调一两个月徭役,当地百姓也会乐于出力的。”

刘备听说后,微微觉得有一些意外——主要是在他印象里,诸葛亮想搞一个东西,似乎从没有超过一年半载搞不出来的。看来这次的“火药”,实在是个老大难的问题,那就先放着吧。

随后刘备也意识到,诸葛亮给的已经是最优解了,既然如此,那就按计划执行好了。

汉朝制度,一般每年征发徭役是不会超过两个月的。如果是在北方,单季农作物种植区,每年只有春秋农忙的话,那就冬夏征发徭役,如果天气太寒冷的地方,那就夏天征的时间长一点,冬天短一点。

但荆南尤其是零陵等地,气候情况特殊,夏天太炎热了,还丘陵林地茂密,每年零陵都是集中在冬天征徭役。

否则天气热的时候人多集中干活,很容易瘟疫流行。错过了冬天就得等下一年。

“既如此,此事就由先生主持,该给赖恭的劝说书信,先生让人写好之后,直接用车骑将军府的大印就是了,孤自会派可靠舌辩之人送去。”

……

刘备答应之后,这事儿就有条不紊推行了下去。

十天之后,书信就到了刘备派给赖恭的副手、零陵郡丞李严的手上。

过去大半年,李严一直在帮着赖恭处理零陵郡的很多具体内政事务。

他和武陵郡丞董和,都是刘备派来架空刘表空降的赖恭、吴巨的。

不过刘备笼络人心的手腕,也是非比寻常,在观察了赖恭、吴巨的表现后,他也渐

最新小说: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超时空史记 隋唐小纨绔 万历新明 抗清 三国:献上毒计,刘备懵逼了!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 三国骁雄韩遂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