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流年 > 历史军事 > 舍弟诸葛亮 > 第325章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

第325章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(1 / 3)

诸葛瑾重回吴郡亲临指导工作后,陆议主持的吴县造船厂的建设进度也快了很多。

原本从四月到十一月、基础设施建设花了半年多,也没什么新技术眉目。诸葛瑾来了之后,短短半个多月里,工匠们就想明白了不少疑难关窍。

当然,此前打基础的时间也不算耽误,要是基础没打好,让诸葛瑾从头手把手教,进度一样快不了。

比如水密隔舱的设计思路,原本工匠们只是听说这么个需求,但具体怎么努力,琢磨了几个月一点头绪都没有。

而诸葛瑾看了工匠们的努力方向、深入跟工匠们讨论,理解了他们的具体难处后,随口指出几個诀窍,比如:

“别考虑横向的舱室分隔,那样会分得太细,只要管好纵向一段一段分舱即可”、

“舱室的水下部分也不要开舱门出入,所有人和货的进出都直接从甲板上用梯子进出,你们搞不定可以”。

这些对于后世之人而言仅仅是捅破一层窗户纸的简单道理,却足以让汉朝的造船匠如醍醐灌顶,恍然大悟。

这两个细节难么?

从技术的可实现性角度来说,一点都不难。

但造船是典型的复杂、系统性工程。

很多小进步小改良,单独拎出来用没有价值,就是要成体系组合到一起才有价值。

也正因为如此,那些工匠们在没有整个体系高度的全局认知时,很难想到往这些“无用的方向”努力。

汉朝此前的船只要船舱进水,除非是那种可以堵漏、排水的小打小闹以外,其他基本上就意味着沉没。所以在船舱的进出方式上也就没人去挣扎了,都是随便开门的,债多不愁虱多不痒。

贸然取消一些横向的舱门,只用竖井式的开口,用梯子进出,无疑是大大增加装卸成本的。在看不到水密隔舱的希望时,这种“无用功”就是纯有害无益的。

所以诸葛瑾做的,就是提醒工匠们,把一堆原本单独拎出来看,都是“有害无益、增加成本却没好处”的麻烦拼凑起来,最后却发现这些一个个增加成本的穷折腾组合好之后,居然涌现出了一个有益的奇效。

这个奇效,足以覆盖此前每一点小打小闹上付出的成本,让一切变得值得。

而这还不算完。

随着水密隔舱的出现,海船安全性提升之余,船体也跟造得更大、长宽比更修长。

这时候很多操帆操舵的作业,以及通过竖井和梯子装卸人货的作业,都会变得繁重,比如因为桅杆加高、帆变大,单面帆的尺寸和重量已经不是一两个操帆手可以人力拉扯控制的了。

这就要在海船上第一次引入省力滑轮组的操帆结构。

同理在操舵问题上,船舵也不能是直接摇动舵杆来操纵了——看过《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都不陌生,曹操“割须弃袍”的剧情之后,许褚掩护曹操夺船避箭于渭水时,就是双手持遮挡掩体帮曹操挡箭、双腿夹住舵杆操船。

这固然是小说家言,但技术背景倒是没错,汉朝的船转舵,原本都是直接操作舵杆的。只不过不是一个人能转得动,得许褚这种超级壮汉才能单人靠双腿夹扭之力控制,而且还得是相对较小的船。

如今诸葛瑾要造的船,有了隔舱,更重更狭长,转舵也就更困难,那就更要上省力废距的皮带传动舵轮了。

舵轮上一根根的粗木辐条,正好可以扮演类似齿轮上齿的角色,然后在皮带上打孔,或是干脆用类似链条的环环相扣皮带,穿过舵轮上伸出来的辐条,以控制传动比。

滑轮操帆、皮带轮操舵、竖井装卸彻底杜绝水平舱门……每一个小点单独拿出来,布置好任务让人照做,其实都不难,难就难在组合在一起,并且想到要去这么做。

诸葛瑾亲自操刀,专注此事,攻坚了二十多天,吴县造船厂这边的设计和工程能力,已经有了明显的质变。

而负责相关工作的陆议,是全程跟着诸葛瑾观摩学习的。

他自问已经非常懂水军,非常懂战船了,全程看完之后,才知道自己跟诸葛瑾的智识差距有多大——

很多东西,诸葛瑾也不是全靠知识积累渊博,或者是直接报答案,他也是深入调研后,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。整个解决过程、思路方向,陆议都看在眼里。而正是这种贴身观察,最容易看出一个人思维的快慢,反应的敏捷。

……

“使君真是能者无所不能,此番指点了船厂计吏、工匠们这么多要点,回头等他们各自落实,想必一年半载之内,就能有眉目了。

只可惜使君日理万机,没那么多时间专注于琢磨造船,否则这种新式快船,两年内绝对可以量产实战,甚至更快。”

整改工作结束,在内部总结会议开完后,陆议也是由衷叹服赞美,五体投地。

这个会议上,还有诸葛瑾的老同学、陆议的直属上司、曾经的联络人步骘一起参加。步骘也是航海和经略沿海领地的高手,这俩人也算是搭档契合。

诸葛瑾并不因为属下的恭维而骄傲,他已经习惯了,闻言也只是就事论事地说:“两年已经够快了,稳扎稳打再多磨合磨合也好,欲速则不达。

跨海远航

最新小说: 万历新明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抗清 三国骁雄韩遂 隋唐小纨绔 超时空史记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三国:献上毒计,刘备懵逼了!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